学院动态
学院动态
吉利学院三创实践周:师生专访共探创业精神,解锁成长新方向
发布时间:
2025-08-31
来源:
阅读人数:

    8月30日,吉利学院专升本三创实践周“创业精神”专题课程如期展开。课堂上,授课教师以“产教融合、知行合一”为核心理念,采用团队协作、场景模拟等创新教学方法,系统解析创业精神的核心特质与实战进阶路径。同学们通过典型案例共性分析及个人成长经历分享,在思维碰撞中提炼“创新、坚韧、敢为”三大创新精神品质,在沉浸式场景中感悟创业精神的实践价值——创新驱动突破行业壁垒,坚韧支撑穿越周期波动,敢为拓展创新边界。课堂氛围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,既彰显学术严谨性,又迸发创业激情,助力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图1:学子深入学习创业精神

课后,围绕创业精神的核心内涵、校园实践路径及专升本群体的独特优势,我们深度访谈了授课教师余莎与教育学院专升本学子彭曦。师生从教学与学习双维度切入,系统阐释创业精神的理论内核与实践逻辑,为专升本学生培育创业思维提供可落地的行动指南。

关于“创业精神的核心特质及作用”,余莎老师以李书福创办吉利集团的案例为切入点,揭示三大支柱:创新是突破行业壁垒的关键,如新能源车技术革新与绿色甲醇能源布局;坚持是穿越周期波动的支撑,如1998年销毁问题车型“豪情”、2001年攻坚首张民营车企造车资质的韧性;敢试错是拓展商业边界的引擎,如2010年蛇吞象收购沃尔沃、布局卫星制造的跨领域尝试。她强调,这三大特质可助力学生突破思维定式、锤炼逆境韧性、积累实战经验,为职业发展奠定核心能力基础。

图2:余莎老师讲解创业精神实践路径

针对“经验不足是否阻碍创业精神培养”,余莎老师指出,校园是培育创业能力的优质场域,建议学生通过“三阶路径”积累经验:其一,系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,构建理论框架;其二,组队参与创新大赛,在实战中提升项目策划与团队协作能力;其三,观察校园需求开展“微实践”,如基于学生消费习惯分析优化校园服务,通过小步试错深化对创业精神的理解。

谈及“专升本学生的独特优势”,余莎老师认为,其“实践基础+目标导向”的双重特质是关键——多数学生拥有企业实习或行业接触经历,能将创业想法与真实需求结合;明确的学习目标则使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。她建议学生结合过往经验与创新思维,将实习中发现的行业痛点转化为创新切入点,实现“经验转化-创新突破”的良性循环。

图3:彭曦同学畅谈创业精神认知

被问及“优先培养哪项创业特质”,彭曦同学明确选择创新精神。她指出,传统创业领域已形成成熟生态,盲目跟风难觅机会,唯有创新才能开辟新赛道。其后续规划聚焦“数据赋能教育创新”,计划通过跟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动态,运用数据工具分析教育行业趋势,以此锻炼创新思维,为未来创业积累技术洞察与方法论。

提及“校园实践创业精神的场景”,彭曦同学以自身经历为例:曾参与学校SYB(创办你的企业)培训,系统学习淘宝开店流程及学生消费行为分析方法。虽未实际运营店铺,但通过模拟实践已掌握“需求洞察-模式设计-落地验证”的全流程逻辑,更直观理解了创业精神“从0到1”的实践路径。

谈及“对创业精神理解的转变”,彭曦同学坦言收获颇丰。此前她认为“创业精神”是抽象概念,不知如何着手;而通过课程中“四千精神”(走遍千山万水、说尽千言万语、想尽千方百计、吃尽千辛万苦)的案例解析,她清晰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具体方向与方法,对创业精神的理解从“模糊概念”升维为“可操作的能力模型”。

图4:教师辅导“创业精神驱动的个人发展蓝图”作业

此次深度访谈不仅是对专升本三创实践周“创业精神”课程的延伸解读,更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指南的跨越——通过教师专业解析与学生真实体验的碰撞,让创业精神从“书本概念”转化为“可学习、可验证、可成长”的能力体系。随着实践周的推进,学校将持续通过案例研讨、实战工作坊、行业导师对接等多元活动,助力专升本学子将创业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与实践智慧,为职业发展积蓄强劲动能。
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学院动态 · 详情
联系电话
400-630-2020
关注我们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9-18 00:31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