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风采
挑战竞赛巅峰,把赛场收获转化为成长优势
发布时间:
2025-09-06
来源:
阅读人数:


学科竞赛篇

作答向上的青春答卷

亲爱的吉利学子们,当你踏入吉利学院的校门,一场关于青春与成长的对话已然开启。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,在吉利学院,每个向上的身影都会被看见,每次勇敢的尝试都值得喝彩。


吉利学院践行“千人千面”教育理念,旨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,从而找到每个人最适合的发展方向。


本期,让我们聚焦那些在学科竞赛中勇敢探索的青春身影。看他们如何让书本上的知识从“抽象概念”变成“可触摸的工具”,如何用专业思维拆解问题、用协作力量攻克难关。聆听他们如何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突破自我,又如何把赛场收获转化为人生优势。


在吉利学院,学科竞赛从来不是“学霸”的专利,而是所有想突破自我的吉利学子的练兵场。他们中,有人带领团队斩获国家级创新大赛最高奖项,有人手握多项专利并推动技术落地转化,有人在跨学科协作中突破认知边界,也有人从实验室出发走向创业征程。这些活跃在创新前沿的故事,不仅是吉利学院"产教融合"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,更是新时代吉利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

在吉利学院,作答向上的青春答卷

——





PART.01


该出发的时候就出发

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是我们的起点

————  丁媛媛感言 ————



姓名:丁媛媛

来自学院:数字媒体学院

竞赛成绩: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,省级46项,校级百余项。荣获2025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年会一等奖,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,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四川省金奖,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四川省一等奖,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。



竞赛感悟:在创新大赛的赛道上,我最深刻的体会是“把想法落地的勇气,比想法本身更重要”。从最初带着模糊的创意组队,到熬夜画原型、跑市场调研、改商业计划书,每一次推翻重来都在教会我们:创新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生长的。


更难得的是竞赛中的“成长共同体”:和队友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,转头又一起熬夜打磨方案;在备赛期互相兜底、补位,哪怕最后没拿到大奖,那种“并肩作战”的默契,也成了比奖状更珍贵的收获。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学科竞赛的核心从不是“赢”,而是在一次次“试错-调整-精进”中,把自己练成更会思考、更善协作、更能扛事的人——这份沉淀,或许才是竞赛给我们最持久的礼物。竞赛让我明白,优秀的方案从来不是“想出来”的,而是“磨出来”的——磨掉不切实际的幻想,磨出贴合需求的棱角,这种从0到1的打磨能力,恰恰是创新最珍贵的底色。


致学弟学妹们的建议:站在大三的路口回望,想送给大家三句话:第一,别等“准备好”才出发。竞赛也好,实习也罢,永远没有100%完美地开始。大二时我总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不够,迟迟不敢报名竞赛,后来才发现,在实践里暴露的短板,比书本上的理论更能推着你成长。第二,把“经历”变成“能力”。别为了凑简历而盲目参赛、实习,而是在每一段经历里锚定一个目标:这次想练沟通?想懂行业?想磨抗压能力?带着目的去投入,才能让经历真正变成你的“铠甲”。第三,保持“学生气”里的冲劲,也学着“职场人”的务实。我们年轻,就该敢想敢试;但也要记得,所有的创意和热情,最终都要落地在具体的行动里。希望你们既能在竞赛中做“造梦家”,也能在职场里做“实干家”——前者让你眼里有光,后者让你脚下有路。


未来的路还长,别怕摔跤,更别错过那些让你眼里发亮的机会。我们一起加油!





PART.02


路虽远行则将至

事虽难做则可成

————  李林峰感言 ————



姓名:李林峰

来自学院:商学院 

竞赛成绩:累计荣获25项省部级荣誉,校级奖项40+。曾率队荣获“建行杯”第九届四川省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(现为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)金奖,累计省级奖项10+项,中华职教国赛二等奖,中国国际互联网+国赛三等奖。




竞赛感悟:一是要业精于勤,行成于思。我围绕专业知识不断突破自己,多渠道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,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通过努力大学四年专业综测排名前列。二是要多维提升,全面发展。在校期间利用担任学生干部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干部契机,牵头策划精品活动超100场,先后带领团队获得“成都市优秀学生会组织”、蝉联学校“五四红旗团总支”“十佳学生组织”称号,主持2项国家级大创项目,2项专利及软著成果,毕业后成功进入吉利汽车集团制造公司,在职期间已获得集团级荣誉2项,公司级荣誉3项。


致学弟学妹们的建议:回忆起在校日常,从教学课堂到智造工厂,从校园活动到国赛舞台,每一步都在验证“答案不在纸上,在脚下”这一信念。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愿学弟学妹们以“聚势”之心突破个人设限,用“前行”之力书写时代青年答卷!





PART.03


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淬炼

锤炼技术能力,锻造心智品格

————  黄溪钰感言 ————



姓名:黄溪钰

来自学院:电子信息工程学院

竞赛成绩:作为项目负责人,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4)中荣获全国铜奖,在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,获得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、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、2025年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年会一等奖、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奖项,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7项、省级奖项26项。



竞赛感悟: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从容,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真谛。在备赛过程中,我曾为技术难题彻夜难眠,也曾因团队分歧感到迷茫,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协作。竞赛不仅考验专业能力,更考验心态和抗压能力——"竞赛就是在99次失败后寻找第100种可能"。竞赛的舞台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契机,每一次成功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。这些经历远比奖状上的烫金文字更为珍贵,它们已内化为我面对未知挑战的底气。


致学弟学妹的成长建议: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根本,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,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支撑项目落地的关键,就像我们做电子设计时,连最基础的电路原理都不懂的话,再好的创意也难以实现。其次,要勇于迈出第一步,不要等待"完全准备好"才开始,很多技能都是在实战中掌握的,"被迫成长"可以让人快速进步。团队协作也至关重要,好的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的思维碰撞,要学会倾听、包容和配合。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,竞赛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奖证书,那些熬夜调试的夜晚、团队头脑风暴的讨论、突破技术瓶颈的喜悦,这些经历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。希望你们能以平常心对待结果,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,相信只要用心投入,就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



PART.04


科技的发展始于想象

成于实践

————  张濬哲感言 ————


姓名:张濬哲

来自学院: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

竞赛成绩:获国家级奖项5项,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。获得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银奖。发表相关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EI期刊论文1篇,甲醇调研书籍1部,申请新能源汽车,充电桩等实用新型专利8项,外现专利2项,撰写软件著作权20项(授权15项)。



竞赛感悟:我的科技创新之路始于大一研发无人机机翼与舵机并参加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级银奖后,再通过全国RAI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-智能侦察赛事,进一步地提高了自己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“互联网+”大赛)等竞赛锤炼了我的技术,从3D建模到实物制作,代码调试到硬件集成,我逐步掌握单片机与视觉的结合运用。作为团队核心,我统筹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,推动项目能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。


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,建立专业团队是关键。我带领团队深耕3DONsite,CATIA,MATLAB,UG,智能视觉等技术,以传感器和视觉学习为核心研发新能源汽车与CAN网络诊断,无人机与Missionplanner自动巡航等系统。我研发了电动汽车智能导航与路径规划、新能源汽车能耗监测与优化分析系统、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底盘监测与维护管理等多个系统。我坚信,青年创新者需秉持勇气和冒险精神,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,取得突破。


致学弟学妹的成长建议:学科竞赛的本质在于锤炼真功夫。将全国RAICOM机器人大赛等视为真实工程项目,方能真正磨砺工程思维、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——其价值远胜奖杯的象征意义。在此我提出三点核心建议:首先,分阶段规划学业重心,低年级夯实编程与电路基础,中年级通过竞赛提升实践能力,高年级聚焦实习与职业定位。其次,面向就业需注重实战技能培养,精进专业工具应用,通过项目开发积累经验;求职时应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展现项目成果与竞赛积淀。最后坚守"三不"原则:不轻视基础知识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;不分散精力于无关活动,专注专业相关实践;不拖延项目进度,培养准时交付的职业素养。唯有将知识扎根实践沃土,以聚势之心突破边界,方能书写无愧时代的新篇。





PART.05


竞赛不是终点

而是帮你看清“如何把事做成”的镜子

———  陈丹感言 ————


姓名:陈丹

来自学院:数字媒体学院

竞赛成绩:荣获2024年创新大赛省级铜奖两项,2025年创新大赛省级铜奖五项,2025年节能减排大赛省级二等奖,2025年三创赛省级二等奖。共计省级奖项20余项,校级荣誉百余项。



竞赛感悟:不同的比赛教会我跳出课本,在市场需求与技术落地间寻找平衡——为了打磨科研项目,我与团队进行多次系统升级,16次到西南林区试飞,获取数据,改善项目。数不清的现场答辩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,也使得我对各类赛事有了更清楚地了解。当然输赢之外,更难得的是我心态上的蜕变。从最初对最高奖的执念,到后来更在意“这个项目能否真的帮到别人”,我的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才是竞赛最珍贵的馈赠。它让我明白,创新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战胜对手,而是用智慧与勇气回应时代的需求——这大概就是赛事背后,那份关于成长与担当的深层注解。


致学弟学妹的成长建议:勇敢试错,稳扎稳打。大学是一个很好的试炼场,多参与各类参与竞赛,对于自身成长有很大的帮助,核心是在实战中成长。选题别贪大求全,聚焦身边真问题,比如社区老人的智能设备使用难题、校园资源浪费现象,真实需求是项目的根基;组队拒绝“搭子式凑数”,优先找能互补的伙伴,有人擅长数据挖掘,有人精于文案表达,有人能对接资源,明确分工比“关系好”更重要;备赛要啃硬骨头,调研别只看文献,多跑现场找案例,方案反复打磨,把评委可能追问的“风险点”“盈利逻辑”提前想透,善用学校资源,比如找导师点拨框架,借创业基地测试原型;答辩3分钟内讲清“解决什么问题、用什么方法、有何价值”,少堆砌专业术语。输赢看淡些,哪怕止步初赛,从“把想法落地”的过程里练出的执行力、抗压力,才是最值钱的收获。





PART.06


学科竞赛的终点,从来不是领奖台

而是离职场更近的那条路

————  杨佳仪感言 ————


姓名:杨佳仪

来自学院:商学院

竞赛成绩:荣获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;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银奖;2025年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赛国家级三等奖;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与分析大赛省级三等奖。



竞赛感悟:在吉利学院的时光里,我从对创新的懵懂向往,到在实践中懂得突破常规、拥抱不确定性。每一次项目遇阻,都是跳出舒适区的契机;每一回与团队头脑风暴,都让我明白协作碰撞出的火花能点亮新方向。从大一初涉赛场时,对着项目计划书反复打磨、在模拟路演答辩中紧张卡壳,到如今能清晰梳理商业逻辑、从容回应评委质疑,每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汗水。从单个项目的单点突破,到多赛道尝试积累经验,逐步构建起创新创业的知识与实践体系。这份经历教会我,以创业者心态面对挑战,不惧失败、持续迭代,未来也将带着这份热忱与韧性,在创新浪潮中勇毅前行,让想法落地生花,用实践书写更多可能。


致学弟学妹的成长建议:尽早开始,勇敢试错。大一是最佳试水期,不要担心"不够专业",参赛本身就是在学习。用"产品思维"备赛,想象评委是投资人,他们关心的是"为什么是你";运用可视化表达,用对比数据、原型演示代替文字堆砌。把竞赛当作长期投资。即使未获奖,你获得的商业计划书写作、路演表达、团队协作能力都将受益终身;许多优质实习、创业机会恰恰来源于竞赛中结识的导师和评委。最后想说:竞赛的意义从不在于奖状本身,而在于那个从磕磕绊绊到游刃有余的自己。当你站在答辩台上眼神坚定地说出"我们的解决方案"时,你会发现——所有的熬夜、争执、迭代,都成了照亮未来的光。




竞赛的魅力在于,它不问你分数几何,只问你敢不敢直面未知;它不喜单打独斗,却珍视每一次团队的碰撞与共进。那些通宵打磨的方案、激烈坦诚的讨论、从失败中复盘重来的勇气,正是你书写“向上”人生的笔划。丁媛媛在创新中打磨理想的执着,李林峰于商业战场上的精准洞察,黄溪钰面对技术难题的沉潜坚持,张濬哲将构想转化为专利的实干,陈丹让科技贴近土壤的温暖,杨佳仪在路演中绽放的从容——他们以不同的方式,写出了“向上”的答案。


而这份答卷,从不设交卷时间。它关于勇气,关于成长,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。愿他们的故事,能点燃你心中的火种。提笔吧,青春答卷人——你的竞赛征程,就是青春最飒的笔迹。


“向上”的答案不止于竞赛。后续,我们将继续分享吉利学子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坚持、团队中的协作与突破。听他们讲述实验室里的深夜灯光,思维交锋时迸发的灵感,以及把理论变为现实的一次次尝试。这些故事属于他们,也属于每一个正在前行、渴望发光的人。敬请期待!

END


来源丨创新创业学院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 商学院 数字媒体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

资料提供|创新创业学院 余何林

撰稿 | 宣传部 

编辑丨罗佳


当前位置: 首页 · 创业风采 · 详情
联系电话
400-630-2020
关注我们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9-18 00:31:15